“他就像我们的大家长。”同楼层的程序员抱着电脑哽咽,“我爸住院时,是任哥帮我联系的专家号。他总说‘出门在外,互相照应是应该的’。”走廊监控显示,任涛遇害前最后一次出现在宿舍是10月14日晚,手里提着给同事带的宵夜,脸上还带着惯常的笑容。
对任涛项目组的深度调查却发现微妙异常。当被问及某桥梁工程的技术细节,三位工程师的回答出现偏差。小周注意到,项目主管在提到“桩基检测”时,喉结不自然地吞咽了三次。但当要求查看相关资料,对方却迅速搬出完整的验收报告,每份文件都有任涛工整的签名。
在员工食堂,打饭阿姨的话意外提供了新思路。“任工每周三都来买五个包子,说是带给工地的工人。”她擦拭着窗口,“可上周三,他没来。我当时还纳闷,后来才知道...”顺着这条线索,工地工人证实10月15日确实没收到任涛的早餐,而往常他总会亲自送来,顺便检查施工安全。
随着调查深入,更多矛盾点浮出水面。任涛的办公电脑里,工程图纸的修改记录显示他在遇害前三天,曾多次查阅某废弃仓库的地基资料,但公司档案里却查不到该项目的任何信息。而他工位抽屉深处,藏着张泛黄的合影——年轻时的任涛站在一群孩子中间,背后是栋摇摇欲坠的校舍。
“任工很少提起过去。”老员工李姐突然神秘兮兮地凑近,“但我听说他老家出过校舍坍塌事故,当时他就在现场。”她压低声音,“您说,会不会和他最近查的那些资料有关?”这句话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深潭,在看似平静的表象下,激起了一丝涟漪。
连续两周的走访,小周的笔记本记满了密密麻麻的琐事:任涛帮同事修过的电脑型号、资助贫困学生的汇款记录、甚至他常去的早餐店老板的家庭情况。这些温暖的碎片拼凑出一个近乎完美的形象,却也让案件愈发扑朔迷离——这样一个人畜无害的好人,究竟为何会招来杀身之祸?当夕阳再次染红办公大楼的玻璃幕墙,小周望着窗外川流不息的人群,意识到凶手或许就藏在这些琐碎日常的阴影里,等待着某个被忽略的细节,撕开真相的缺口。
会议室的白板上,任涛的照片旁贴满密密麻麻的便签,却始终拼凑不出完整的真相。正当调查陷入僵局时,小王攥着通话记录冲进办公室,纸张边缘被汗水浸得发皱:“李队!有个驴友刚提供线索,任涛失踪前曾提到要和一个外地驴友去鹰嘴崖!”
电话那头的驴友声音发颤:“10月14号晚上,任哥在俱乐部群里问谁有兴趣临时组队。我当时回了句要加班,他私信我说有个‘特别靠谱的新朋友’,是从邻市专门赶来的,还说这人‘对鹰嘴崖的野路比本地人都熟’。”当被问及是否知道对方身份,驴友犹豫片刻:“任哥只说那人姓王,微信头像是张雪山照片,网名...叫‘云巅行者’。”
技术科的键盘敲击声骤然密集。通过社交软件数据筛查,昵称为“云巅行者”的账号很快浮出水面:注册手机号归属邻市,绑定的身份证信息显示用户名为王炳晨,41岁,职业栏填写“户外装备经销商”。更关键的是,该账号在10月15日后再未登录,朋友圈动态停留在一条定位鹰嘴崖的照片,配文“征服下一个巅峰”的发布时间,正是任涛遇害当天清晨6:03。
“查他的行动轨迹!”李明的指令下达后,监控画面在大屏幕上快速切换。高铁购票系统显示,王炳晨于10月14日下午14:27抵达本市,出站后乘坐出租车直奔任涛居住的小区。小区监控清晰记录:18:17分,一名头戴棒球帽、背着登山包的男子与任涛并肩走出单元楼,两人边走边聊,任涛甚至伸手拍了拍对方肩膀。
“放大面部!”随着图像分辨率不断提升,男子侧脸的特征逐渐清晰。虽然帽檐遮住了大部分眉眼,但下颌线的弧度与王炳晨身份证照片完全吻合。更令人心惊的是,出租车行车记录仪显示,两人当晚前往一家户外用品店,王炳晨刷卡购买了两卷全新的登山绳——与任涛尸体旁发现的绳索品牌、型号分毫不差。
当搜查令下达时,王炳晨位于邻市的住所早已人去楼空。但卧室衣柜深处,藏着个布满灰尘的笔记本。泛黄的纸页间,密密麻麻记录着二十余条登山路线,其中鹰嘴崖的页面被红笔反复标注,空白处写满批注:“东侧断崖最易失足”“雨天湿滑死亡率90%”。在倒数第二页,潦草的字迹透露出诡异的兴奋:“猎物已上钩,该收网了...”
调查王炳晨的社交圈时,一个惊人的秘密逐渐浮出水面。三年前,邻市曾发生一起登山事故:两名驴友在探险时坠崖身亡,其中一人正是任涛老家坍塌校舍事件的唯一幸存者。更巧合的是,当时带队的向导,正是王炳晨。
“他变了,变得很可怕。”王炳晨的前妻在警局里泣不成声,“离婚前半年,他整天对着电脑研究各种意外死亡案例,说‘完美的谋杀应该像天灾一样无可挑剔’。我以为他只是写小说,直到看见他收藏的凶器...”她颤抖着指向物证照片里的登山扣,“这个,和他杀我养的金毛时用的一模一样。”
审讯室的冷光灯下,王炳晨却异常镇定。他摩挲着手腕上的登山绳编织手链,嘴角挂着诡异的微笑:“任涛不是第一个,也不会是最后一个。”当被问及杀人动机,他突然大笑,笑声在狭小的空间里回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