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色渐暗,探照灯在雨幕中划出惨白的光柱。小杨突然指着焦尸左手位置:"那里有反光!"众人围拢过去,发现灰烬中嵌着几颗细小的透明颗粒,在灯光下折射出彩虹般的光晕。"是碎钻。"小孙用显微镜观察后确认,"和尸体手腕处的手链材质一致,说明死者生前佩戴了多件首饰。"
暴雨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,积水在地面形成细小的溪流,不断吞噬着可能的线索。小孙尝试用石膏拓印脚印,然而泥浆过于松软,石膏还未凝固就被冲散。"所有痕迹都在快速消失。"他抹去脸上的雨水,声音里带着焦虑,"必须启用无人机热成像。"
无人机在雨中艰难起飞,螺旋桨搅动的气流吹散雨雾。屏幕上,焦黑的现场呈现出诡异的蓝绿色调,唯有几个温度稍高的区域显示为橙红色。"尸体右侧三米处!"小杨突然指着屏幕,"有个温度异常点!"当他们冒雨挖掘时,只找到半截烧得变形的手机,电路板在雨水中滋滋作响。
"SIM卡或许还有残留数据。"小孙将手机小心封装,但他知道,在经历高温焚烧与雨水浸泡后,数据恢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。此时小王跑来报告,走访的二十户村民中,只有一位老人在凌晨听到过汽车引擎声,但暴雨掩盖了其他细节。
雨幕中,小孙看着被雨水冲刷得面目全非的现场,突然注意到焦尸头部方向的墙面——那里残留着不规则的黑色烟痕,呈现出扇形扩散。"火焰是从这里向四周蔓延的。"他用激光笔标注痕迹走向,"凶手站在尸体头部位置点火,而且......"他凑近墙面,在雨水冲刷出的沟壑中,发现了几粒细小的灰白色颗粒。
"这不是灰烬。"他将颗粒放入样本瓶,"是未完全燃烧的助燃剂结晶。"这个发现让众人精神一振,然而紧接着,一阵狂风刮来,雨点斜扫过墙面,将剩余的可疑痕迹冲刷得干干净净。小孙望着手中摇晃的样本瓶,瓶中那几粒珍贵的结晶,或许将成为破解这场焚尸谜案的关键钥匙。
当最后一处可疑区域勘查完毕,众人的衣物早已湿透,鞋子里灌满泥浆。小孙和小杨对视一眼,疲惫的眼神中带着一丝不甘——这场暴雨摧毁了太多线索。
本来这个现场就是这种凶手故意毁尸灭迹留下的,所以相关的线索本来就比较少,结果大火又赶上暴雨,所以相对来说现场勘察获得的线索就更少了。
另一方面这场雨下的时机又非常的不凑巧,犯罪嫌疑人在焚烧尸体的时候,如果就下雨的话,那么很有可能还会留下一些更多的痕迹,但是正是尸体外表已经快会烧没的时候,一些东西。都已经被损坏的时候,大雨才下下来,虽然也保留了一些物品,但实际上对于现场勘查来说是非常困难的。
小杨和小孙他们在这边做现场勘察的时候,小王和小周他们也分成了两个组,对周边的情况进行调查,争取能够确认死者的身份。
暮色渐浓,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,打湿了王家沟村蜿蜒的小路。小王和队员们分成几个小组,挨家挨户敲门走访。每到一户,他都不厌其烦地询问:“最近有没有看到陌生人?有没有什么异常情况?”得到的大多是摇头和“没注意”的回答。
小周那边的走访也不顺利,村民们要么一问三不知,要么因为下雨急着回家,不愿多谈。但两人都没有气馁,继续在泥泞的小路上奔波。
小王来到一栋普通的农家小院前,轻轻叩响了斑驳的木门。“谁啊?”屋内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,带着几分警惕。
“我们是警察,来了解些情况。”小王大声说道。
门缓缓打开,一位面容憔悴的中年妇女探出头来,看到小王身上的警服,眼神中闪过一丝希望,又很快被忧虑取代。“警察同志,快请进。”她急忙招呼道。
小王走进院子,发现院子里停放着一辆电动车,旁边晾晒的衣物在雨中轻轻摇晃。屋内,桌上的饭菜已经凉透,却一动未动。
“大姐,别紧张。我们就是想问问,您最近有没有发现什么可疑的人或者事?”小王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温和。
女人咬着嘴唇,犹豫了一下,突然眼眶泛红:“警察同志,我正打算报警呢……我老公宋厚东,昨天开车出去,到现在都没回来,电话也打不通。”说着,她的眼泪夺眶而出。
小王心里一紧,连忙问道:“您别着急,慢慢说。宋大哥平时是做什么工作的?昨天他说要去哪儿了吗?”
女人抹了把眼泪,哽咽着说:“他是跑货车的,平时就在附近拉些货物。昨天下午,他接了个电话,说有趟急活,要去城西拉货,让我别等他吃饭。可到了晚上,电话就打不通了。我一开始以为他在忙,后来打了无数次,都没人接。”
小王拿出笔记本,详细记录着:“宋大哥开的是什么车?车牌号是多少?有没有和您说过找他拉货的人是谁?”
“他开的是一辆蓝色的福田货车,车牌号是××××××。电话里没说找货的人是谁,只说很着急。”女人回忆着,“平时他不管多晚都会给我报平安,这次实在太反常了。”
这时,小王的手机响了,是小周打来的。“小王,我这边走访了一圈,暂时没什么收获。你那边怎么样?”
“我这边有情况。”小王将宋厚东失踪的事告诉了小周,“你先过来一趟,咱们一起分析分析。”